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分会第十次中医药防治疼痛学术年会,于9月21日-22日在广东深圳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隆重召开。
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疼痛学及相关学科的权威学者与著名专家,全国各级临床机构疼痛相关科室的医师、治疗师等参会。大会秉承“展示中西医治疗疼痛的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进展、新成果,推动中西医疼痛诊疗技术和理论的创新发展”的主题,对中医疼痛学研究思路及实践、疼痛疾病的中医药治疗、中医疼痛科的技术等多个课题进行了探讨,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进行了32个主题发言。
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、上海市药理学会理事、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King’s Lab王永祥教授出席本次会议,并做了独一味相关的专题演讲,介绍了天然植物药独一味的镇痛作用机制的新发现及其临床意义。
在专题演讲中,王永祥教授介绍了镇痛药物的发展史、国内疼痛治疗现状和镇痛药物使用的主要特点,指出了目前在镇痛治疗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和现实困境:阿片类药物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疼痛的治疗,但因此带来的健康收益似乎并没有增加,反而产生了阿片滥用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。其中,阿片类药物-如吗啡-带来的痛觉敏化即是临床镇痛治疗的困境之一。
敏化包括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,痛觉过敏是指对正常致痛刺激的痛觉反应增强。痛觉超敏是指由正常情况下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所引起的疼痛感觉。有研究显示,吗啡可显著延长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神经(CCI)诱发的痛觉超敏持续时间,甚至在停用吗啡后仍然持续了几个月。这会使得患者在疼痛治疗的病程中出现阿片镇痛的耐受性,需要不断地增加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,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。而这将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潜在的阿片滥用的风险。
独一味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高原植物,在高原地区用于镇痛止血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。王永祥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,从分子和基因表达层面揭示了独一味独特的镇痛机制:独一味的有效活性成分山栀苷甲酯和8-O-乙酰山栀苷甲酯,作用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,通过GLP-1受体/β内啡肽通路,促使小胶质细胞合成和释放β-内啡肽增加,从而起到镇痛作用。
王永祥教授的研究发现,独一味是GLP-1受体正位、可逆和完全内在的激动剂,能针对慢性疼痛包括神经性疼痛和癌症疼痛产生镇痛作用,能增强吗啡对慢性疼痛抗伤害作用,且不会诱导抗伤害耐受。这种独特的药理特点制决定了独一味的镇痛作用与阿片类药物相似,但不会导致成瘾性。这使得独一味有可能成为缓解阿片滥用的钥匙。独一味联合吗啡使用,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慢性疼痛镇痛治疗新选择。
内源性阿片肽药物独一味镇痛机制的新发现,为慢性疼痛包括神经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镇痛治疗,提出了新的可能性。在使用传统阿片类药物时,联合使用独一味胶囊,既能增强阿片类药物对慢性疼痛抗伤害作用,又能缓解阿片类药物带来的痛觉敏化的问题,产生1+1>2的协同作用。相信这一方案的优越性必能在临床应用中得到验证,成为解决痛觉敏化的中国方案,为全球的镇痛治疗和药物研发提出新的思路。